前两天发了篇文章,没想到争议挺大。 说实话这种事情跟上学一样。 老师讲知识点,台下听的人也是二八定律。 懂得人一句话就懂,不懂的人怎么解释都不懂。 懂的就去实操,不懂的努力学习搞懂。 只有如此,才能让付出有所回报。 01 成功在任何地方都是小概率事件 转眼已是三月下,又会有一批应届生出校。 表弟今年也大学毕业,和他聊了聊如今的就业环境: 他说: 不怎么乐观,好单位门槛高,竞争大;小单位待遇差,要出差。 “那同学们都怎么选的?” 方案有三: 靠实力或者托关系进国企,极少数。 找个小单位先积累下经验,大多数。 得到家里支持继续深造留学或者考研,接近一半。 前两个还好理解,第三个倒是让我挺意外的。 没想到现在的考研和留学热度已经这么高。 他说: “是因为疫情,也因为应届生一年比一年多,考研的一年比一年多,有几个学长已经在二战、三战了。” 我查了下近10年的公开数据, 报名的人数是逐年上升,2020年已经达到了341万。 而录取的比例一直都是恒定的,只有30%左右。 这就意味着3个人里,只有一个人会被录取。 多数人在考研改命的战场里,仍是炮灰。 02 你看到的就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前几天热搜上看到一个问题: “托福考了5次,还是挂了,还要坚持吗。” 除了些过来人的经验,更多的是培训机构的回答。 他们肯定是鼓吹要坚持,要努力: “你努力了,还有1/3的机会,你不努力,啥都没有。 怎么努力呢?找我们机构啊,成功率能提高80%。...” 在疫情之前,我和一个留学机构有合作。 我们负责流量交付,他们负责销售转化。 留学涉及到的东西很多,很多人都不懂。 比如: 留学方案 预算评估 成绩判定 雅思托福 择校申请 文书签证 口语培训 ... 涉及面广,选择性多,价格也是天差地别。 一般全部弄好的话花个4-5位数是很基础的事情。 但对于客户来说,只要事情能顺利解决,这些前期的费用不是什么问题,相比每年十几万的学费,门槛真的只是洒洒水。 所以这一块,每个环节都能产生不少的利润。 合作一年,我们的回报还不错,佣金差不多有八十万。 而一些在这行坚持3年以上的人,很多是年入百万的水平。 他们有的是留学生,有的是海归,有的是普通人。 比如这位朋友,就是一位有留学经验的。 她的点赞评论互动量是非常高,已经超过了1:1。 每天的工作就是循环式搜集整理干货,持续性引流转化。 整个流程,简单粗暴。 03 聪明人看事情总是多元化思考 尽管学校教育我们要做个正直的人, 但经过社会毒打过的朋友都知道,钱很重要。 如何让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发光发亮? 如何有底气地去和老板客户谈钱? 要么有市场的经验优势,要么有考场过关的经验。 前者需要时间和经历去积累,后者需要死刷题目去挑战。 这不,挂靠费一年十几万的建造师考试快来了。 只是想简单地查一下考试的时间,到处都是营销广告。 随便点个帖子看一看,内容也是营销味十足。 内容是真还是假,懂得自然都懂。 我离开老本行已经4年,每天还能接到好几家培训机构的电话。 为什么他们总乐此不疲地去推广? 因为他们知道,在社会上混,人需要底气。 04 多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才有收获 应试教育的影响,很多人的思维都固化了。 你说一,他便只能看到一,而忽略了一后面的二三万物生。 比如上面的的底气,还可以是: 电气、水利、律师、会计、医生... 每个行业都有信息差,也有挂靠资质的考试。 不管是在奋斗前,努力中,或者是上岸后,肯定都搜集到很多资源,而这些资源对于另一位有需求的人来说,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。 写到这,赚钱的方法,已经显而易见。 再讲一个案例吧: 这个账号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下。 看她每天抖音都在发什么? 类似案例,还有很多: 建造师日常上岸 具体的实操,我不多讲,懂就懂了。 赚钱,要么学技术,要么做培训。 学技术的成了技术骨干,一直搞技术。 学培训的成了市场商人,左手招生,右手招聘。 考证线下几千到几万的学费,网络上才几百几千元。 哪个成本更低,哪个更容易出单,大家都清楚。 多去琢磨下,自己行业里的信息差,想想: 能不能把线下的那一套搬到网络上, 可不能就这么轻易地在考场中壮烈地死去。 以上,就是今天的分享。 |